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算是當老師的習慣毛病吧!(翹腳與慢性病)

 


算是當老師的習慣毛病吧!(翹腳與慢性病)


 


吳世楠


 


現在走在街上都會從後面看人怎麼走路!


 


前面走的2位年輕「妹妹」,背面看約20多歲,右邊一位穿褲襪加短筒馬靴,所以可以很清楚看出她走路的樣子,右腳基本上還接近直線,但是左腳就完全不一樣了!左腳一抬起來很明顯是朝左前方去,畫一個圓弧形後腳才落地,但腳尖還是朝左方而非正前面,所以大概可以判斷這位美女是喜歡、並且長期翹腳,大部份翹腳時都是左腳翹在右腳上,久而久之左腳變成外八,逐漸形成長、短腳,左腳比右腳長,站立時也會習慣性變成37步,即左腳習慣往前半步。


 


如此一來,腰椎的肌肉會逐漸失去平衡,一邊會逐漸緊繃,慢慢的壓迫到神經,就容易腰酸背痛,大、小腿酸麻,甚至於腳無力感;更嚴重的一點會影響內臟正常運作,女性的經期不順等種種問題,頻尿,尿失禁,膀胱炎,便秘,甚至於男性的攝護腺肥大等都可能起因於翹腳,說是「翹腳後遺症」也不為過!


 


所以我在課堂上一直要求所有的人絕對、絕對不可以翹腳,因為翹腳「百害無一利」,後果通常要很久才會顯示出來,那時又會被檢查、判斷是那些內臟疾病,卻不會想到是「翹腳後遺症」,當然一些慢性病無法根治,因為沒有人去找起因!只好症狀控制,症狀治療,吃一輩子藥;只不過長期吃藥,不知道會不會傷胃、傷肝、傷腎


 


由小看大,奉勸大家,不要翹腳,就不會長短腳,37步,腰酸背痛,腳無力等現象!改善方法:其實只要用立位拉筋及臥位拉筋這種自我保健法就可以改善了!


 


 


 


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活在當下,要健康的活著,而不是拖著病痛的身體)

 


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活在當下,要健康的活著,而不是拖著病痛的身體)


 


多年前一天,有個中國的學者在某大會場向人們講佛祖絕對不可能存在。
當聽眾感覺他言之有理時,他便高聲向佛祖挑戰說:


「佛祖假如你果真有靈,請你下來,在這廣大的群眾面前把我殺死,我們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


 


他故意靜靜地等候了幾分鐘,當然佛祖沒有下來殺死他。
他便左顧右盼地向聽眾說:「你們都看見 了,佛祖根本不存在!」

有一位婦人,頭上裹著一條盤巾,站起來對他說:
「先生,你的理論很高明,你是個飽學之士。


我只是一個農村婦人,不能向你反駁,只想請你回答我心中的一個問題:


我信奉佛多年以來,心中有了佛的慈悲感恩,十分快樂;


我心中充滿佛法給我的安慰祥和;因為信奉佛,人生有了最大的快樂。


請問:假如我死時發現佛根本不存在,我這一輩子信奉佛,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好一會兒,全場寂靜無聲,聽眾也很同意農村婦人的推理,


連學者也驚嘆好單純的邏輯,他低聲回答:「女士,我想你一點兒損失也沒有。」


 


農村婦人又向學者說道:謝謝你的回答。


我心中還有一個問題:「當你死的時候,假如你發現果真有佛,


是千真萬確,也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我想請問,你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許久,竟無言以對!


 


有人向達賴喇嘛提出問題:


關于人生,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他回答:


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体,他犧牲錢財。


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


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


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


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


 


 


 


默默的行善,卻能改變人群的思想和生活




默默的行善,卻能改變人群的思想和生活


The Human's kindness and charity were awaken !


 


 



分享一位愛台灣小女生的事跡


 


「每個人最終目的只是想獲得一份快樂吧?可是,好像大家都背道而馳…。」和沈芯菱第一次碰面,是在清華大學蘇格貓底咖啡館,才21歲的她,臉上淺淺的酒渦,帶著大學二年級女生該有的清純稚氣,然而,談話內容卻和咖啡館名一樣的富有哲思。


她出名極早。12歲、小學六年級,就在網路上架設免費的線上教學平台「安安」,


迄今在兩岸三地累積了350萬使用者上網學習;


  


  14歲、國中二年級,因為看到柳丁賤價,向報社投書,最後與農委會打筆仗,在大眾媒體前一夕暴紅,迫使政府改變立場,並推動了「全民吃柳丁運動」;1518歲,她將關懷的範圍擴及更多的弱勢團體、青少年、原住民和台灣媳婦;19歲,她背起了相機,深入台灣大街小巷,去捕捉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影像,最後累積了20萬張她稱為「草根台灣臉譜」的圖像,讓她跨到對岸北京奧運辦展。《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她的故事還被載入國中教科書。21歲,正是台灣許多年輕人還賴在家的年紀,她卻似乎過了一個高轉速的公益人生。


 


人們看她,或者讚嘆說:太優秀!然而,她卻說自己平凡,「我是一個攤販、一個庄腳小孩。」


 


 小六開始做公益!賺300萬,280萬拿去助人


 


 「(鐵皮屋)之前真的很熱,下雨又會滴水……。」盛夏,我們來到沈芯菱在[雲林斗六]的家,她與父母住的仍然是她幼時省道旁的鐵皮屋,只是裝了冷氣,也大了一些。屋內,穿過花車、衣架與幾台縫紉機,後方 10大的隔間,一台舊型厚重電腦,一張用到泛黃的圍棋桌,那是沈芯菱幼時用來讀書寫字的角落;用了10年,沒有換過。


 


沈芯菱這些年考了超過40張電腦證照,靠數位技能為企業搭設網站,加上參與公益演講等外快,總共賺了近 300萬元,然而其中有280萬元都投入她自己推展的公益事業,而不是換掉在鐵皮屋內的家具。


 「因為我的成長背景,讓我更加能感同身受,」沈芯菱表示。



1989
年,沈芯菱出生,


在她出生之前,本來家裡的環境還算小康,學裁縫出身的父母親非常勤儉,開了一間小型家庭式的裁縫加工廠,但80年代中期,台灣抵擋不住匯率升值壓力,匯率由1美元兌新台幣40元,急升到 1美元兌新台幣26元,造成出口導向的紡織業爆出走潮,受到上游廠商拖累,小工廠倒了,還欠了債。因此沈芯菱從襁褓,就跟著父母試過各種謀生方式,曾經一家三口和狗籠擠在一輛小車,也曾經擺攤躲警察。 看到父母日夜奔波、金錢迫人,讓她比同齡的人都早熟。「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麼我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要立志做公益?因為我自己小時候跟著擺攤,沒有上幼稚園,上國小根本趕不上進度,因為在之前,我都只能自己練習寫舊報紙啊。 同學拿原子筆寫作業,我只敢拿鉛筆去練,為什麼?便宜。


 


然後,練好後,可以趕快擦掉再寫一次,所以常常會被同學恥笑。」 「老師都會說教育是改變貧窮最好的方法,可是我看見的卻是,如果教育只有菁英教育,像我們這種窮孩子要拿什麼翻身?」 



投書報社救果農!掀起買柳丁、救農民熱潮


80年代到90年代,台灣國民所得成長了2倍,然而貧富差距與城鄉差距也開始擴大。中研院的「社會變遷與意向調查」歷年都詢問受訪者「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問題嚴不嚴重」的主觀感受,在90年代初期 ,回答很嚴重的比率不到3成, 2005年,回答很嚴重的已經接近7成。 「人口外移啊、老年化、隔代教養,這些社會問題都在我生活周遭上演。」   站在社會底層,加上她年齡又小,本來應該是弱小而無助的,但一個偶然的事件,卻讓她發現,自己擁有改變事情的力量。



那一年,沈芯菱10歲,當年台灣經常上網人口達到480萬人,她也成為其中一員。家貧的她,小學第一台電腦,是母親當掉少女時代攢下的玉鐲去買的,「因為再苦,也不能犧牲孩子學習的機會。」沈媽媽說。剛接觸電腦與網路的她,看到種植文旦的阿公,沒有因為盛產而高興,反而為了收購價格過低而苦惱,她想起,看過人家在網路上賣東西,就「憑著一股傻勁試試,」她上網查企業電子信箱,用小學四年級生的天真口吻寫道,「我阿公種的文旦很好吃,有需要的可以來訂。」本來只是姑且一試的想法,沒想到3天之後,家裡真的接到企業訂單,當場全家人喜出望外,尤其是阿公,「他一直問,是真的嗎?」「我第一次發現網際網路的力量!」沈芯菱表示。



後來,父母在鐵皮屋開的小雜貨店,因為斜對角開了間超市,生意一落千丈,沈芯菱提議父母回到縫紉本行,她自學摸索建立一個企業網站,接受訂單;一年不到,家裡的生意也平穩下來。



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她投書報社,說柳丁賤價傷農,卻被農委會發文反駁國中小女生的話不可信,「我請媽媽到附近的農戶拍照,我架設網站,提出證據。」這個反擊,最後迫使政府改口收購,社會也掀起一股買柳丁救農民的熱潮。


 


       「原來,小小個人的力量,可以拓展到無限大,」


這些經驗,是她日後利用網路做公益的起點。



每當沈芯菱有「創舉」時,憨厚的父母,總是難免擔心,以柳丁一役為例,經歷過台灣威權時期的父母,總擔心與政府作對的後果,勸她算了,可是,生於開放社會的她,憑著一股勁,總覺得自己凡事都可以試試。


 


每一種嘗試,其實都是自我追尋的快樂之旅。



自製免費教學網!兩岸使用者,已逾350萬人


 國小六年級,她因為自己沒有錢補習,又羨慕班上同學熱烈討論著當時流行的線上教學,她竟然為那些沒錢補習的同學,架設了「安安免費教學網」。


htt p://www.anan1.webnow.biz/main. htm


1年,為了籌措架站的費用,她接了3家公司網站設置案, 租了伺服器;接著,為了自製教材,她到處向人借課本和參考書,到圖書館、書局找資料,每天都去瀏覽不同的網站,看人家怎麼搭配音效與動畫,怎麼發展題庫,然後自己動手製作內容。 


 


她也善用熱心網友的力量,邀請許多教師免費提供他們自製的教案。這個網站累積迄今已有2 30萬筆教材與多媒體影音材料,第1年就有70萬人上線使用,「我接到單親媽媽說,『謝謝妳,我的孩子功課進步了!』」



有誰會想到,一個12歲小女孩的教學網,竟然可以影響兩岸?


 安安免費教學網迄今在9年間,累積了超過350萬兩岸使用者,《商業周刊》總編輯郭奕伶的2個孩子,也曾多次使用這個網站。



檢視沈芯菱所做的,每一項幾乎都是從弱勢者出發,都是藉由網路平台彌補弱勢者在知識上的差距,這個她稱為「知識公益」的出發點,含有她檢視自己,並且撕下貧窮的社會標籤的意涵。



沈芯菱有一次拜訪一位蚵農阿嬤,老婦的手指被牡蠣割傷,卻笑咪咪戲稱,流出的紅色鮮血是「紅包禮」,有牠才能賺錢為孫子付學費。底層草根工作者的勤苦韌性,讓她反思︰「他們不是失敗者,為什麼要把曾經赤著雙手奠基好社會基礎的人,移到金字塔的最低層,讓貧窮繼承貧窮?」



為社會底層發聲!讓弱勢者翻身,擺脫貧窮


就像是孟加拉社會企業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年近40歲回到故鄉,發現貧窮的底層工作者,因為缺乏生產資本,被高利貸剝削,因而設立了窮人銀行。才21歲的沈芯菱,深刻思索貧窮背後結構性不公義,她不是用理論去批判,而是用行動力去改變。


 


這位台灣的小尤努斯,對成功有一套她自己的定義︰


「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她更思索快樂定義,「不快樂的人是因為沒想過要帶給別人快樂。」


 


在《商業周刊》委託EOLembrain東方快線執行的兩岸八○ 後量化調查之中,其實已經開始聽到越來越多年輕世代重新界定成功,認為成功是追求自我興趣加上幫助他人快樂。


 


     *       富裕社會反思物質主義,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快樂.       *


        這件事在台灣社會正是進行式,沈芯菱可以說是年輕人中的先驅者。


==============================================================
從後方看著沈芯菱,可以看到她濃密的頭髮下藏了許多的白髮,這是她從小學起,經常晚上熬夜工作的痕跡,「其實我還是會自我質疑,我所提供的,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幫助嗎?」


「這些事會不會是我一相情願?」但在她缺乏把握的時刻,有母親站在她那邊,陪她深夜用功編教材,陪她上山下海拍照,讓她繼續大步走下去。



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她,最近還計畫著,要把賣文旦的平台擴大,成為可以賣更多農產品的平台,再把免費線上教學平台課程,從國中小擴張到高中,然後,還要再去跑跑台灣更多的鄉鎮,拍攝草根人物,因為她發現上一輩逐漸凋零,時間越來越急迫了。她想做的事情太多.


 


    「我的終極目的,應該就是把發言權、詮釋權,從上位者,還給那些在太陽底下 -------


 


 默默低頭流汗的人。對,就是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背景 紀小龍,主 任 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中國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老百姓瞭解得不多。在國外叫 doctor's doctor,就是醫生的醫生


因我們每天干的活,都是給醫院裏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並不是我們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而是我們都有一台顯微鏡,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體裏的細胞變成什麼樣子了,可以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


 


我認為,最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無作用。


男人喜歡補腎,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補腎。男性的強壯和性能力,是由身體裏的男性激素決定的,不是用什麼藥物、吃什麼食物能夠補充的。


 


化妝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膚乾燥,抹一點潤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妝品變得年輕,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了當,能變美白,更是胡扯。皮膚的黑和白,決定於皮膚裏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國的時候專門考察過,黑人、白人皮膚裏的黑色素細胞都差不多,差在細胞產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為抹了藥,就能讓細胞產生的色素多一點或少一點,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妝品抹上去之後確實有效果,但它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於刷漿,你的黑色素細胞是永遠不變的。 


 


每個人的皮膚都有7層細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3層,就像原來穿著厚衣服,看不到裏面的血管,現在磨薄了,血管的紅色就明顯,看上去就紅潤了,像透光一樣。所以你做美容以後,會又紅潤又光亮,顯得年輕了。不過,人的細胞替補是有次數的,假如能替補50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補就沒有了。


 


還有運動。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1分鐘跳70下,你不能讓它跳120下、150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裏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們說,平時大家心跳是7080下,不過成年累月都是這種狀態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個禮拜有一次或兩次,讓心跳達到100甚至120(最好不要超過150),你的血液加速流動,等於給房間來了一次大清掃。一個禮拜左右徹底清理 一兩 次,把每個角落裏的廢物都通過血液迴圈帶走,有助於你身體的代謝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你住到醫院裏,年輕醫生看了,其他的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B超、CT、化驗全做完了,誤診率是30% 人體是個很複雜的東西。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誤診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當醫生,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因為大醫生、老醫生遇到的疑難病例多啊!這是規律。中國的誤診和國外比起來,還低一點兒。美國的誤診率是40%左右,英國的誤診率是50%左右 



 


我們應該正常看待誤診。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複雜,一時說不清,但是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原則:如果在一家醫院、被一個醫生診斷得了什麼病,你一定要征得第二家醫院的核實。這是個最簡單的減少誤診的方法


 有一些不是誤診的問題。比如說脂肪肝,它不是病。在20年前,不管哪本書上,都不會專門有這個詞兒,這全是B超惹的禍。有了超聲這個儀器,把探頭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這個詞就叫出來了。 


 


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我在解剖之前,先給超聲科打電話,讓他們推一個超聲機到解剖室,在打開腹部之前超一下,看有沒有脂肪肝,然後打開來驗證。有時候他們說:沒有,打開一看:這不是黃的脂肪嗎?有的正相反。所以超聲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身體裏脂肪多,你的肝臟裏脂肪一定多,問題是脂肪多了,給你帶來什麼疾病沒有?我們做了很多解剖,沒有發現一個肝臟的硬化、肝臟的損傷,是由於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說你現在是輕度脂肪肝、過兩年變重度脂肪肝,然後就變肝硬化,最後是肝癌,說這樣話的人沒有任何證據。  


 


還有酒精肝,都以喝酒對肝損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臟,在那裏分解,像剪刀一樣,把兩個碳的分子剪斷,最終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臟裏都是這樣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幹什麼?關鍵不是對肝的損傷,肝細胞死了可以再生,關鍵是對神經細胞的傷害。人體裏只有神經細胞是生下來多少個,一輩子都不會再增加一個,只會減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要犧牲一批神經細胞。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我對癌症的興趣,從70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開始的時候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激情。我認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鼓搗癌症,總能鼓搗出名堂來吧!1978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著癌症去了。結果搞了半天,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出來,我就去鼓搗一陣,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


 


我感覺最悲慘的就是: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已經全身轉移、擴散了,他還不明白,還想回去上學。我去查房的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麼時候能夠上學啊?我怎麼回答?我如實告訴他面對這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麼能說得出來?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了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中晚期的時候,你去治療癌細胞,想把癌細胞殺死,這個思路是錯的。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你不要指望通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你的癌症問題。那麼要用什麼辦法呢?我打個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個種子,你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合,它決不會長出來。怎麼改善這個土壤?


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 


 


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能發現。傅彪最後也到我那裏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數都經歷了乙肝、丙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510年!肝臟受到攻擊,1個變2個、2個變4個,像小芽冒出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決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這樣的案例,如果提前診治,不是老說工作忙,是完全有辦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控制了。他的肝臟切下來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時別人還罵我說:人家手術以後不是好好的嘛!你怎說人家活不長?


 


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長。他的癌細胞像散芝麻一樣,在肝臟裏鋪天蓋地到處都是,怎能活得長?有人說換肝就可以了。癌細胞很聰明,肝癌細胞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是肝臟,肝臟裏面長滿了,它就跑別的地方去了,等你換了一個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細胞都回來了!沒有用的!


 


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為沒有用


 


作為醫生,我給自己只能打20分。為什麼?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而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決那麼多,我能打20分就很不錯了。 


 


醫生這麼多年,我有一種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為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 


 


 


90%的病自己會好的。 雖然說法很另類,但我相信『90%的病自己會好』這是真的。不過,有很多醫生根本就希望你經常回診……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 


這些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像嗎? 


 


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這是怎麼辦到的? 


  


本書在日本,九個月就暢銷三十萬冊,是作者岡本裕醫師二十多年,診療觀察的經驗結晶。他指出: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 


 


關於 看病吃藥,他指出––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膽固醇愈低愈好?其實膽固醇在 220  280 m g/dl 的人,最長壽。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岡本醫生提出幾點 養生的好習慣。 


他說,想要不生病,最好能––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按壓百會穴,刺激分泌內啡,提高自癒力。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六千步,半年體重九十變六十。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14 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有多達 2400名癌症與慢性病患在使用,就算不全部執行,只做到六、七成結果一樣很顯著。 


他的臨床數據顯示:病患在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都得到顯著的改善。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財前五郎第二﹖(生病需知?)

 


財前五郎第二﹖(生病需知?)


 


在我懷孕到最後階段,挺著大肚子,被醫師勒令在家休養的時期,有一天忽然接到台灣打來的緊急電話:七十多歲的公公忽然肚腹劇痛,家人忙把他送到附近急診室。診斷之下,是膽結石引發的膽囊炎,現在已住進那家規模不小、也頗有知名度的醫院內科病房接受治療。


 


我在勢必無法從美國趕回台灣的情況下,只能安慰家人們說:「以現在的醫學水準,膽囊炎是百分之百可治之症,我們持續密切電話聯絡。」公公在內科細心照顧下,情況穩定下來。第二天,大姑打電話來,驚慌道:「內科大夫說老爸白血球指數有上昇,可能要開刀,找外科來會診,怎麼會這樣啊﹖」


 


我向她解釋說有時膽結石會阻塞膽管,又或是膽囊感染嚴重甚至膿瘍時,抗生素可能壓不住發炎,患者的免疫系統不斷送出「援軍」,造成白血球數量增加。如果病情繼續惡化,就必須及時開刀取出膽囊,以免膽囊因嚴重發炎而潰爛或爆裂,搞出腹膜炎來就不妙了。一般來說,膽囊切除是腹腔鏡就可搞定的例行手術,只是公公年紀大了,以前又因胃潰瘍開過刀,情形比普通患者複雜點,手術時機、技術都要掌握好。如果她能弄到病歷,我可以更深入了解病情,看是否有迅即開刀的必要。


 


大姑想了一想:「病歷不知能不能弄到,而外科隨時會來,我也不好走開...這樣好了,等外科大夫看完老爸,我請他和你在電話裏直接討論,不是更好嗎﹖」


 


她過不久就回電說外科大夫已診視過病人,願意和家屬討論病情。醫師態度非常好,口氣耐心又溫和:「是這樣的喔,伯伯昨天入院時,肚子劇痛,又發燒。經過一天的抗生素治療,現在肚子不痛,燒也退了,可見抗生素有效,我覺得不一定要現在開刀啦。不過如果你們家屬想今天開的話,我也可以作手術的。」


 


我小心翼翼地問:「不好意思哦,因為我人在國外,不知道治療的詳情。可是一般來說,像我公公這種急性膽囊炎病患,入院時都會給予退燒藥和止痛劑。請問醫師,他現在不疼、燒退,是不是被藥物暫時壓制下來而已,還是真的大有改善﹖」「這個嘛...」醫師仍然非常客氣:「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他吃什麼藥耶。  不過他不發燒好一陣子了,應該沒吃退燒藥吧﹖」


 


我聽得一個頭兩個大(呃,可以用「應該沒吃」來決定要不要開刀嗎﹖),不過仍然鼓勇問下去:「可是醫師,就算沒吃退燒藥,有不少止痛藥也含退燒的成分啊!而且我聽我大姑說,病人的白血球指數在昇高中,這是不是表示...」我遲疑了一下,不知如何措詞,醫師已經柔聲說:「這個我不太清楚,因為我沒看到病人的檢驗報告耶。


 


我只覺得血液都湧到頭上了,用力按捺著火氣,繼續用平靜的聲調說:「我大姑是外行人,她只是好像聽說有昇高,不曉得增加幅度如何。例如說吧,如果白血球指數從昨天到今天,從十三增加到十三點五,那可能不表示什麼。可是如果從十三跳到十八、二十,那可能就值得考慮了,醫生您說是不是﹖」


 


我實在有點佩服這個醫師,家屬話都講到這樣了,他仍然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話是這麼說啦,可是很多時候,檢驗報告只是參考而已... 」說到這裏,醫生忽然輕呼一聲:「啊!送藥的護士來了,我來問問...病人吃那些藥丸﹖...喔!沒有啦!他沒吃止痛藥啦!」


 


我已經沒力氣提醒他說:「沒吃藥丸很好,可是有時止痛藥是注進靜脈或加進點滴裏的欸,來送口服藥的小護士哪會知道。」我只是可憐兮兮地拜託:「既然護士拿病歷來了,醫生您可不可以看一下報告的白血球指數呢﹖」


 


我幾乎可以透過電話線看到醫生的微笑了:「沒有耶,護士只有送藥,沒拿病歷來。病歷放的地方有點遠耶! ...反正啊,伯伯這個情形,今天可以開刀,也可以不開,你們家屬自已決定吧!


 


我真的無言了...打狗脫(doctor)大人啊,根據您慷慨提供的資料(或者「非資料」),連我這個有美國內科協會專科資格的醫師,都無法決定要不要開刀。您叫一些連膽囊在肚子左邊或右邊都搞不清的家屬如何「自己決定」﹖擲筊嗎﹖還是問蝶仙﹖我暗暗歎了口氣:「最後一個問題。現在已經是禮拜五傍晚了。如果醫師您要開的話,是不是緊急刀﹖要臨時調集工作人員吧﹖」 「是緊急刀啊!不過我們總是有人手的,別擔心。」


 


大姑恭送走醫師,回到電話上:「妳覺得如何﹖要不要開刀﹖」


我把 和 醫師的對話一一講給她聽:「我不確定要不要開刀,但是我很確定我不要這個醫師開刀。」


 


仔細和大姑討論過照護病人注意事項, 和更換 醫師甚或轉院的可能性後,我掛下電話,向一直在旁邊聽得瞠目結舌的老公說:「這...這不是財前五郎第二嗎﹖就算他真有財前的技術,我也不要他開!」


 


幾年前,根據山崎豐子原者,由唐澤壽明、江口洋介主演的日劇「白色巨塔」,在台灣風行一時。網友們曾熱烈討論如果生病的話,希望由劇中的外科醫師「財前五郎」或內科醫師「里見脩二」治療。有不少網友(包括醫界人士在內)覺得里見太過婆婆媽媽,囉哩八嗦反覆詢問、檢驗、討論,說不定「菇摸」到病人死了,治療計畫尚未出爐;遠不如找財前大展神技,引刀一快,著手成春來得乾淨俐落。但是問題就在此了:如果不是經過細心的問診和必要檢驗,醫生怎麼知道何時是開刀最適當的時機,甚或是否應該開刀﹖


 


我常常告訴手下的住院醫師:「如果你有一天因為誤診引起醫療糾紛,那不會是因為你不知道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剛發佈的腦癌治法,也不會是因為你沒聽說幹細胞胚胎培養研究的最新突破。最可能的只是因為基本功沒練好:不知道病人其實沒吃你上次開那顆小小白白的藥丸,沒搞清他腿其實只腫了兩天而不是兩個月,沒仔細摸他的肚子去看他右下腹是否也在痛,沒把他最新的檢驗報告和上次比一比...諸如此類練習生都會的細節!」


 


瑣碎﹖無聊﹖骯髒﹖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此所以財前大名醫不屑研究病人的掃描,不願追索患者術後發燒的細節,一心忙著他揚名國際的大業,最後造成了對他自己、患者、家屬、同事都萬分遺憾的結果。其實劇中的患者已病入膏肓,極可能非死不可,只要財前五郎的態度略略謙遜一點,把該作的少許基本功稍微作一下,即使病人最後回天乏術,家屬也絕不會怪罪於他。只可惜不要說在戲裏了,就算在現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財前五郎、六郎、七郎還是很多的。


 


我父親於(因意外事故)過世的十幾年前,在例行體檢中測出不正常心電圖,進一步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幾乎全塞。經人介紹,去看台灣心臟外科界一個財前級的大名醫。名醫稍微一看資料,立即宣佈:「作心血管繞道手術!替你排時間!」


父親大驚:「可是我好好的,沒症狀耶!醫師可不可以...」


名醫:「不可以!我幫你開刀!」


 


父親嚇得跑回美國,問計於我。那時我還是個醫科學生,啥也不懂。幸好透過指導教授介紹,找了個里見型的「泡蘑菇」心臟內科醫師,詳細檢查之後,解釋道:「病人右冠狀動脈雖全塞,但是因病情是慢性進展的,增生有許多旁枝小血管,病人本來的右冠狀動脈就很細小,增生的小血管足以供應所需氧氣,故此患者無胸痛症狀。只要好好保養加上藥物控制,無需開刀。」果不其然,十幾年一晃而過,父親乖乖控制飲食、按時吃藥、天天運動、定期檢查,照樣工作、活動、環遊世界、上山下海,那裏需要開什麼刀﹖


 


再回來說我公公吧。在「財前第二」離去之後,沒過半天,大姑驚慌無比的電話就來了:「老爸昨天晚上嚇死我了!病得太嚴重了!差點就..」


「別急,別急,慢慢講。又痛了啊﹖」


「醫師走後沒幾小時,就大痛特痛!狂吐啊!拼命叫疼啊!發高燒啊!我嚇得大叫醫師...」


「檢查結果如何﹖」


「白血球數狂飆到二十四!妳知道嗎﹖他入院時白血球指數是十二,昨天跳到十六,外科醫生沒理會,今天二十四,顯然是一直增加中!現在作了超音波,膽囊壁腫得很大,醫生說要立即開刀,免得爆掉!」


「哪一個醫生﹖」我皺眉。


「還好啦!我們有找到點關係,在我們家屬強力要求下,醫院另外派了一個老經驗的外科醫師來會同主持手術...噯,不多說了,我要去簽字了!」


我長長嘆了一口氣。


 


我們算是幸運的,父親和公公的「手術風波」最後都圓滿收場,但是有多少病人家裏有「內科駐診醫師」隨時待命﹖有時我難免會懷疑,有多少類似我父親的病人,在懵然無知的情況下,被大小財前醫師抓去白白挨了一刀,事後還千謝萬謝,把醫師奉為華陀再世、救命恩人的﹖


 


轉載自http://blog.yam.com/doctork/article/30122153


 


 


藥到病除還是藥到命除﹖

 


藥到病除還是藥到命除﹖


 


和格友蒂蒂聊起病人吃藥的問題,我談了段自已的經歷:


 


前一陣子我婆婆肚子不舒服,去看診拿藥回來後,公公有些困惑地從台灣打電話給我,說醫生一開就是五種藥,是否該全吃呢﹖


 


我請公公傳來藥單一看,有點哭笑不得。原來醫生所開的藥包括胃酸抑制劑、漲氣藥、消化酵素、消炎止痛藥、甚至有以葡萄糖和礦物質為主的補藥。哼,一看就知道醫師大人沒有時間好好問診、檢查,反正聽起來是死不了的病,就來個亂槍打鳥,總有一樣會中鵠吧!別的藥也罷了,消炎止痛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傷胃耶!而且...而且...婆婆有關節炎,本來就已持續在吃一種消炎止痛藥,又每天吃抗凝血劑阿斯匹靈,兩種都是著名的傷胃藥品(醫師當然沒工夫問清楚她平常吃什麼藥!),再加一種下去﹖沒胃病都會被搞出病來了!


 


蒂蒂告訴我說,亂槍打鳥的開藥,是現在台灣醫生的通病,即使中醫也是如此!


 


好,如果只是要含含糊糊地問個主訴(如胃痛、頭疼、咳嗽等),然後一網打盡地把可能有效用的五六種藥,全都寫在藥單上,醫師們幹嘛要辛苦接受長達十餘年的訓練﹖擺一台電腦在那裏,病人點選自已的問題,電腦自動吐出處方箋一張,豈不爽快得多﹖


 


 老實說,一般內科並不是核子物理、火箭科學。任何受過完整訓練的醫師,只要肯耐心問診、聽診、觸診,都可以對病情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少數疑難雜症除外)。可惜台灣很多醫師太忙,一天看個七八十人以至上百人,每人只能分配幾分鐘,聽完主訴就忙著寫藥單了!


 


現在的內科病人很可憐,每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都有自已的藥,再加上不定期發作的頭疼腳痛之類的問題,常常一個人就吃六七種以至十餘種的藥。姑且不談藥物的副作用、交互作用,只是要搞清楚自已在吃什麼藥、按時服用,就已經是很大的工程了。面對一大堆火星文般的藥名、「每天服三次」、「每天擦四次」的頻繁要求,很多病人根本作不到! 


 


我工作的醫院位於美國大城龍蛇混雜的地區,病人中什麼酒鬼、毒蟲、街友、流氓、精神病患、失智老人等社會邊緣人,所在多有。我告訴手下住院醫師的第一件事永遠是:你們一定要給我搞清楚病人在吃什麼藥,才准開新藥;而且絕不能只依賴醫院電腦裏的藥品清單,每種藥都要親自和病人核對過,確認病人都有乖乖按時吃一切藥品,又沒有到別的醫院去亂拿藥。如果是那種搞不清自已在吃什麼的糊塗蟲,請他把藥帶來!


 


我曾幫一個請假的米蟲同事代班,看一個有高血壓、心臟衰弱、輕微腎臟病,來例行拿藥的老先生。老伯的智商顯然不是很高,說不出任何自已服用的藥名,只是傻楞楞地說:「醫師給我的每瓶藥,我都有乖乖按指示吃喔,你們電腦都有開藥記錄啦。」我見他已經大半年沒驗血了,就叫他去抽個血再說。


 


沒多久檢驗室就滿地找我,老伯的腎功能已大幅度惡化。我忙把老伯送到急診部,進一步抽血驗尿、照超音波,結果什麼大問題都沒有。急診室醫師根據檢驗結果,判斷是利尿劑用量過高,導致慢性脫水、腎功能惡化,要求病人將利尿劑藥量減半,開了一瓶新劑量的藥,叫他一星期後來複診。


 


病人複診時告訴我,他所有藥都有按時吃,但是抽血複查腎功能,卻亳無進步。我大惑不解之餘,叫他過兩天把所有藥瓶,都帶來給我看看。


 


病人拿來好大一包藥,我叫住院醫師去和他核對。沒多久,小醫師就一臉興奮地衝進來:「Dr. K妳知道嗎﹖病人的利尿劑用量調過好幾次,每次調整,藥局就寄一瓶新藥給他,可是他舊藥沒丟,一直繼續吃!根據電腦記錄,大家會“以為”他一天吃二十亳克,其實他有一瓶八十亳克的、兩瓶四十亳克的、一瓶二十亳克的,每瓶每天吃一顆,總共一百八十毫克啦!」


 


(有興趣看台灣一個異曲同工的病歷者,請參考「財前五郎第二﹖」一文。)


 


台灣有些醫師可能會說:美 國 醫師好命啊。花個二十分鐘和病人泡蘑菇,稀鬆平常。台灣健保給付這麼少,不速戰速決怎麼活得下去...但是不論是美國、台灣或是烏干達,到處都有認真細心的醫師,也都有塞責打混的米蟲。既然身為醫師,就該有一定的職業水準和醫德,保險給付不能拿來作為敷衍了事的藉口。一般內科的醫師不開刀、不接生、不看小嬰兒、不作針炙整骨...除了開藥我們還會什麼﹖針對主訴仔細問診,以及和病人核對用藥(英文叫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只是最起碼的基本功而已。


 


健保局也可以考慮一下,與其一味裁減診費、藥費給付,然 後在 醫師開了大量非必要藥品的情況下,把錢又賠回給藥商,不如想法子減少亂槍打鳥的開藥法、病人胡亂到處拿藥、吃藥的情形,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啊!


 


轉載自 http://blog.yam.com/doctork/article/4366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