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上路 行政院:國中基測2009年傾向取消



感謝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陳慶祥副秘書長提供的資訊,讓我們大家密切注意吧!看看是您、我想像中的12年國民義務教育,還是「文字遊戲」?


 



 


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上路 行政院:國中基測2009年傾向取消


 更新日期:2007/02/27 13:08 記者:記者顏瓊玉/台北報導


 


行政院決定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2009年全面實施。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27日表示,即日起3年之政府有12項配套措施,其中升學制度將大幅改變,以「全面免試入學」為目標,國中基本學測傾向在2009年取消。


 


12年國民基本教育經過多年討論,但是都無疾而終,林萬億表示,34年全國教育會議已經討論,為什麼沒有做?困難在於過去不敢動,「只有,沒有做」。他認為,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最大目的在於轉變國人的偏差心態,學生是平等的,公私立高職生不應該受到歧視,他們的成就、尊嚴、能力都應該受到尊重與肯定。


 


行政院長蘇貞昌上午在立法院宣示12年國教今年上路,他有信心2009年全面實施,顯示行政院評估,政策已經成熟,準備已經充足。林萬億表示,自今年起至20093,政府有12項配套措施,立即上路的包括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補助、高中(職)社區化,以及優質高中(職)3計畫,前者今年經費匡列20餘億,第23年逐年增加,約780億元。


 


其他配套包括入學度改變,全面免試入學;大學入學在地化,推動「繁星計畫」;師資培育,進行教師專業評鑑;學生生涯規畫,輔導程度落後學生;家長就地參與;法規修正,目前著手修訂高級中學法和職業學校法合一;推動12年一貫課程;至於學區重劃,這是比較困難的部份,待社區化、優質化推動後再進行。


 


12年國民基本教育企圖打破「明星學校」迷思,減少考試,降低學生升學壓力;同時,希望減少學生因追逐明星學校相競跨區就讀。林萬億表示,政府不會禁止跨區,也不會廣設高中(職)學校,但會重整區域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地就讀,依興趣選擇高中或高職就讀。


 


因此,高中(職)優質化非常急迫,林萬億表示,具體作為將加強學校設備、精進師資,目前教育部規劃110所學校優質化,但蘇揆指示擴大辦理,優質化必須加速,同時劣質學校進行淘汰或轉型。


 


最重大的變革是入學制度改變,以「全面免試入學」為目標。林萬億表示,根據目前規劃,2009年國中基測傾向取消。至於升大學部分,大學在地化搭配「繁星計劃」,學生以學校成績可就近就讀社區型大學,欲就讀全國性大學如臺政清交成大等,就以申請方式入學。


 


林萬億表示,12年國民基本教育已經規劃半年以上,經過多方溝通討論,學校和家長會都非常支持,也很期待。他坦承不可能全面打破「明星學校」迷思,跨區就讀也不會完全消失,但實施後可望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減少城差距,減低升學壓力。


 


請注意新聞上是12年國民基本教育


而非12年國民義務教育,我們要先分別清楚啊!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幫助人的小故事與歲末聯誼

 


幫助人的小故事與歲末聯誼


 


一群以幫助人們獲得健康的夥伴,平日各忙各的分散在「大江南北」,在李姐的號召下大家齊聚一堂,來個歲末聯誼;誰是李姐,她「老人家」台大碩士畢業後在國科會服務35年,有感於健康的重要性,而來從事服務人群、協助人們獲得健康的「志業」與事業。


 



這即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李姐


 


聚會採每個人自帶一人份飲食來大家共同享用,所以桌上各式料理、小吃,水果一應具全,還有紅酒可以淺酌一下。


 



美女軍團與美食



猜猜簡大姐貴庚?偷偷告訴你,她的年次很低!


 


大家來自各行各業,三教九流都有,最大的共同點是大家都感受到『醣質營養素』帶給自己及健康上的幫助,在說到幫助人的小故事時,不少人就跳出來跟大家分享。


 



藍小姐破不急待的要與我們分享幫助人的故事!


 


有一位朋友的肝功能指數達1000以上,在大量使用『醣質營養素』去補充身體所必需的營養,讓身體去自我治療,同時每隔5~6天便去給醫生檢查,前後才3星期,肝功能指數達便降至令人滿意的狀況。


 


還有一位朋友肝硬化到只能喝流質食物,在補充身體所必需的營養物後,不到一星期就偷偷跑去吃羊肉爐,雖然不能像正常人般方便,倒是也吃了幾塊羊肉。


 


另一位在台南的復健科醫生,患有胸線癌,有作化療及放療(60),是已被宣佈放棄的狀況,也在充身體所必需的營養物後,身體調整的比較有體力,去年年底又開了一家醫院。


 


我媽媽的故事則是在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曲張破了5個洞,在醫生開出病危通知送入加護病房,雙手同時輸血,共輸血18袋,在醫生只說希望輸入的速度比她排出的快,卻奇蹟式的36小時內由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再打2袋點滴便可以出院;老媽直說要不是有一直使用『醣質營養素』來補充身體所必需的營養物打底,這次可能就回老天報到了。(詳細內容請參考部落格文章:服務的開始)


 


另外一位在慈濟當志工的孫大哥說,他常在急診室當志工,也常看到生離死別的情況,或者如人瘦骨嶙峋卻有個比孕婦還大的肚子,當時就非常慶幸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除了自己健康,不必自己痛苦也不會連累家人,更可以有機會去幫助別人獲得健康。


 


各位朋友,有沒有想要自己真正的健康,沒有各種小毛病;或者想去幫助別人獲得健康,不要有病痛,歡迎來加入我們的行列!



五湖四海皆兄弟,大江南北皆姐妹!大家齊聚一堂!


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我的心只有十八歲




朋友!還記得您小時候的夢想嗎?千萬別忘了,努力去實現它;我現在有一個夢想:那一天與200個夥伴一起來包個高爾夫球場,一聲令下,同時在18洞開球,而球場上所有的人都是您的朋友,不管打的好的或是剛學的都一起下場,套句廣告詞:「福氣啦!」您認為如何!


 



 


我的心只有十八歲


 


我的心只有十八歲--有機會的話記得去完成自己的夢!!            


在新疆旅行時,同房的是位看起來應該有五六十歲的日本婦人。


 



 


她自我介紹叫洋子,一個人以自助旅行的方式走絲路。


從她被曬得黧黑的膚色來看,她的絲路之旅應該走了好一段時間了。


果然她說,她已用搭班車及卡車的方式,行南闖北走了三個多月。


但讓人吃驚的話還在後頭呢,她說:「為了能獨自走這趟絲路,


我先去瀋陽讀了一年的漢語,然後再從瀋陽坐火車到北京,


北京坐火車來新疆烏魯木齊。」


 



 


以她這把年紀了,還用這種阿信型的旅行方式,未免太…


自苦了吧?面對我的訝然,她郤淡然回道:「這怎麼算是吃苦呢?


走絲路是我在年輕時就存在的夢想,


我是在享受那一步步圓夢的幸福啊!」


 



 


後來在天山的哈薩克人牧場上,又遇見了位髮鬚盡白,


活似卡片上的聖誕老公公,只會用國語說謝謝,多少錢,你好漂亮,


也是獨自一人自助旅行美 國老 先生。有人問他貴庚?


他頑皮地反問道:「你問我的頭髮還是我的心呢?


如果你問的是心的話,我只有十八歲。」


他說他是被台灣的颱風給颳來新疆的。


 



 


在青海的機場,也遇見一位七十多歲,只會用國語講謝謝,


老得像隻弓背蝦的澳洲醫師,他獨自來青海旅行原因,


只是為了想親眼看看傳說中美得像塊藍寶石的青海湖。


 



 


後來又從報紙上得知,有34位平均年齡63歲的法國老人,


駕著十七輛房車,從法國出發橫越歐亞大陸十多個國家,


從新疆進入展開為期九十天的絲綢之路環遊中國的壯舉。


年紀已七十八歲的一位老人,光著膀子鑽進車底去修車時,


一位年輕的中國人問他:


「你年紀這麼大了,應該留在家中享福,幹嘛還要這麼受苦?」


他怡然自得地回道:「我現在就是在享十八歲時『想』的福啊!」


人的一生,「真正」的十八歲只能擁有一次,


但心靈的十八卻是能永遠的保有,願每個人都能如這些老人般,


天天,年年都十八。


 



 


希望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心放開,


 


回到十八歲,尋找自己的那一份夢想  


 



 


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施振榮最重視孩子的自信心 上一代若刻意打擊下一代信心,就是罪加一等



這篇文章說明施振榮對孩子的教育觀點,施宣麟剛好有機會跟他討論過事情,倒是真的沒有富貴人家那種「不一樣的感覺」。--健康管理師


 



 


施振榮最重視孩子的自信心 上一代若刻意打擊下一代信心,就是罪加一等


撰文 盧燕俐


 


施振榮送給孩子的一句話:【人生的價值在於enjoy life(享受生活),而非奢侈。】


 


施振榮小檔案: 年齡:33  


現職   智融集團董事長  


子女年齡 : 長子32歲、次子31歲、三女兒29


 


施振榮的教養心得:


1.      父母不該以培養第一名的孩子為目標,而是培養孩子管理信心


2.      .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 做父母的只能以相對值來教養孩子,而非絕對值


3.          .如果上一代不能接受下一代許多感性的想法, 可能會讓下一代錯失成功的機會


 


「俗話說:『一代不如一代』,我認為,下一代不如上一代,絕對是上一代的責任,如果上一代還刻意打擊下一代的信心,那麼,就罪加一等!」施振榮開宗明義談到子女教養心得。


 


施振榮育有兩子一女,其中,大兒子施宣輝在美工作多年後,今年初回台創立智輝公司,從事影音多媒體技術研發;次子施宣麟待過外商IMG運動行銷公司,是將棒球選手曹錦輝送上美國大聯盟的推手之一,現在也自立門戶,成立智林運動行銷;女兒施宣榕則專心當家管。


 


多數企業家總在孩子牙牙學語之後,就忙著規畫小孩未來的人生,不是早早送出國,當小留學生,就是「按表操課」,刻意培養接班。但3歲喪父、白手起家的施振榮,卻逆向操作,採放牛吃草策略,要孩子玩得開心、不必太在乎考試成績。


 


施振榮和兒子都是「小時不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十分需要信心, 如果只是因為沒有考到100分,就打就罵, 長期下來,創意會不足,自信心也磨掉了, 不如讓他們海闊天空地成長,依照興趣自由發展。」所以,當兩個兒子都「小時不了」,考試排名常在班上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時,這位「台灣IT教父」,不但不會疾言厲色,還因聽到宣輝得到大專杯吉他比賽第一名、宣麟獲得高中遙控飛機比賽冠軍,而開心得不得了!


 


「我自己也是『小時不了』,唸交大時,玩的時間比讀書的時間還長,但我覺得,『小時不了』沒關係,只要孩子的自信心還在,長大懂事之後,自然會追求理想。」 在媽媽扮演「黑臉」、爸爸扮演「白臉」的情況下,3個孩子都很自愛,特別是從小看不出有唸書天份的宣輝,當兵期間突然立志要攻讀研究所,結果,一路唸下來,居然拿到南加大的博士學位,讓施振榮開玩笑地說:「真是跌破全家人眼鏡!」


 


已成家的孩子亂花錢,施振榮夫妻還是會叨唸施振 榮和 太太葉紫華都是誠懇樸實的人,全身上下看不到幾樣名牌,更別說有豪門氣息,管教子女,也是同樣的高標準。兩人只給孩子少許的零用錢,反倒是外婆心疼,常常偷塞錢給孩子,被葉紫華知道後,就會要求孩子報告金錢用途,以免養成錯誤的消費觀。


 


一直到現在,孩子都已成家了,葉紫華還是會關心孩子們的花費,也希望媳婦幫忙控管。曾有一次,宣輝買了一輛自行車,加上周邊配備,花了將近10萬元,騎沒幾次,因故折價賣出,就被爸媽唸了一頓。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享受生活,但不是奢侈, 買東西一定要多盤算幾次,實用的、有價值的,買來才划算。」施振榮說,兩代的客觀環境不同,不能要求下一代不用名牌、不愛fashion(時尚),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做父母的只能以相對值來教養孩子,而非絕對值,如此,就可盡量避免衝突。


 


早年施振榮創業,太太在旁扶持,並沒有太多時間管教小孩,看到爸爸事業歷經幾次起落,孩子們反而很懂事,在外行事總自我告誡:「絕不能讓爸媽丟臉!」結交朋友時,也從不提到施振榮的名字。


 


兒子低調,提親前岳家才知道親家是施振榮。「我們把孩子當作平凡人來養!」正因為平凡,孩子才沒有驕氣;也因為平凡,孩子才交到許多真情摯友。就連兒子結婚前,都是到最後一刻,雙方家長必須碰面,商討相關細節,對方才赫然發現,原來女兒要嫁到施家。


 


如今,兩個孩子都出來創業,施振榮歡喜看待。「宣輝做研發,宣麟做運動行銷,都是具有未來性的產業, 兩人都還年輕,都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他們正嚐試建立一個新的獲利模式,一旦找到了致勝的關鍵, 加上長輩、朋友們願意給予更多資源結合, 相信他們會闖出一番成績。」有趣的是,在兒子的創業過程中,施振榮並不主動擔任「軍師」,急著把28年來經營宏 基寶貴經驗傾囊相授,而是讓孩子逐漸摸索,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才跳出來參與討論


 


自己理性創業,但支持兒子販售感性


 


「我們這一代為事業努力打拚,不得不理性。但隨著社會變遷,競爭愈來愈激烈,在商品高品質的要求下,販售感性,反倒成為一種新趨勢。如果上一代不能接受下一代許多感性的想法,可能會讓下一代錯失成功的機會。」施振榮的「感性與理性」之說,不僅直接顯露對兒子創業的支持,也點名了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向。
現在的年輕人敢秀,點子創新又大膽,我對下一代寄予厚望!」 3個孩子耳濡目染施振榮的智慧,無論將來事業上有何成就,他們將謹記父親的教誨:「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並以此來教養自己親愛的寶貝。


 


施振榮鼓勵年輕人創業,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施振榮在1976年創立宏 碁資本額只有100萬元,員工總數不過11人。去年,他決定退休,集團總營業額已超過7,500億元,全球員工人數高達6萬人。他退而不休,成立智融集團,投入創投、企業諮詢與教育訓練等領域,生活過得比以前還忙碌。面對年輕世代的創業潮,他鼓勵大家:「不要做me too(和別人一樣)的產品, 人生的價值在於enjoy life(享受生活), 若能循著興趣,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那就太美好了。」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40歲的殺戮戰場

40歲的殺戮戰場


 


去年台灣企業將近兩百位CEO異動,宣告台灣已經進入一場CEO任期縮短、競爭激烈的淘汰賽,其中的競技主力是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精壯人士。


 


為什麼他們在體能狀態最佳、人生歷練正成熟的年齡,紛紛躍上CEO的位置,卻大量耗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殺戮戰場?


 


文/吳琬瑜


 


經理人最嚴峻的生涯試煉就是面對挫敗。二○○六年底有幾則引人注目的人事新聞。


 


四十二歲的台灣百勝肯德基董事總經理吳美君離職,由台灣速食業的開路先鋒、五十五歲的韓定國回台掌兵符。


 


四十七歲的台灣克萊斯勒總經理張世和離職,將由國外總部另派CEO接任,他將隨太太赴中國大陸發展。去年汽車市場大幅萎縮,業績挑戰嚴峻。


 


四十八歲的威寶電信總經理王柏堂主動請辭,由副董事長曹萬鈞兼任總經理。


 


威寶前三季虧損三十六億元,業界表示威寶主推的3G用戶數三十萬,未達原先的百萬目標,是王柏堂離職關鍵。


 


四十一歲的精品業Georg Jensen總經理何介舜,同時擔任台灣歐洲商會精品委員會主席,因組織調整,年前離職。現在給自己一個轉換的時間,看書、看電影、專心完成EMBA論文,準備下一步。


 


這只是企業人事更迭的常態?不,去年台灣企業將近兩百位CEO異動,有升遷、有下台、有離職、有挖角。


 


台灣已經進入一場CEO任期縮短、競爭激烈的淘汰賽,其中的競技主力是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精壯人士。為什麼在體能狀態最佳、人生歷練正成熟的年齡,他們紛紛躍上CEO的位置,卻大量耗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殺戮戰場?


 


CEO汰換率高也是全球趨勢。美國《商業與策略》雜誌每年都發表CEO汰換率報告,二○○五年全球有一五.三%的CEO離職,這是近年來的最高比例,和十年前相比,成長七成。


 


研究中發現,CEO汰換在這兩年達到高峰的原因是,公司治理發揮效用。董事會基於對股東負責,積極監督經理人,對於績效不佳的CEO淘汰更明快。有二分之一的CEO是因為領導績效不佳或是被購併,匆促離職,而不是正常退休。


 


台灣CEO更迭頻繁,背後原因卻和全球大不同。


 


台灣的人才供應鏈中,一般的中級人力過剩,但出現高階的管理人才荒。


 


根據經建會的人力預估報告指出,大學錄取率突破九成,中級人力供過於求。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二萬五千元,十年來沒有成長,居亞洲四小龍之末。但是高階人才荒,從二○○五年到二○一五年,每年需要四萬五千名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企業需求孔急,使三、四十歲的經理人披掛上陣,紛紛躍上CEO的位置,誕生了一批新管理階層。


 


台灣CEO,全球最焦慮


 


但是有機會並不代表能生存。台灣經理人有內外交迫的煎熬壓力。


 


根據Grant Thornton顧問公司針對全球二十四國家、六千三百位的CEO調查,全球最焦慮的CEO竟然就是台灣CEO。二○○五年有六九%的台灣CEO有精力耗竭(burnout)的狀態。報告將全球分為高成長高壓力、高成長低壓力、低成長高壓力、低成長低壓力四大區塊,台灣就落入最辛苦的低成長高壓力區塊。美國《Inc.》雜誌引用這篇報告時,對著中小企業主的讀者群寫著:「你想你很焦慮嗎?那要恭喜你不是在台灣做生意。」


 


台灣低成長的市場造成CEO高壓力。以內需市場來看,速食業、汽車業、金融業、精品業、消費性相關產品都進入一個高度競爭、逆境生存的環境。


 


以汽車業為例,前年銷售五十一萬四千台的數量,去年驟然萎縮到三十六萬六千輛,新車掛牌數下滑三成。二○○六年一到十一月累計營收,第一名的和泰汽車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二四%,裕隆日產汽車衰退三九%,中華汽車衰退三六%。這是前三名的成績,更何況五大汽車之外的進口車,例如台灣克萊斯勒汽車生存更為艱困。


 


精品業也不例外。除了極奢華高檔的市場不受衝擊,Georg Jensen前總經理何介舜分析,「消費者的採購縮減,精品業者不再是雨露均霑,彼此之間是替代品,必須搶奪別人的市場,才能夠成長。」


 


新任台灣百勝肯德基董事總經理的韓定國指出,這幾年台灣市場的發展,已經邁入到一個跟過去十年完全不同的階段。更和中國大陸高機會、高成長的現狀截然不同。「對CEO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因應一個成熟的市場,」韓定國說。


 


因為台灣市場萎縮或停滯,競爭劇烈,形成了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


 


相較兩岸,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二十年來年平均高達九.五%,對企業經理人而言,大陸是「時勢造英雄」的大舞台。而台灣需要的是「英雄造時勢」,需要經理人在逆境中創造佳績、力挽狂瀾。


 


活在投資法人的期望壓力下


 


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發揮淋漓盡致,每天股價、每季法說、每年財測,讓CEO與經理人隨時枕戈待旦,必須滿足投資者的獲利期望,也形成高度壓力。


 


全世界的CEO與企業經理人,都活在金融圈投資法人的期望之下,他們無時無刻衡量CEO的績效,直指經理人策略與績效良莠。一旦表現不佳,手上資金馬上抽離公司或抽離當地市場。


 


一月中旬,在新竹的夜晚,一群科技CEO與高階主管在新天地餐廳聚餐,美食佳餚、高談闊論。一位高股價的IC設計公司財務經理指出,他負責的工作就是投資人關係(IR),「分析師的報告很犀利,如果他不認同你的策略,會直接建議投資評等『賣出』。公司業績不好,最好誠實以告,法人不喜歡意外的驚奇,就像這次宏達電大跌,就是因為沒有事先告知公司業績沒有達成預估,法人大賣。」


 


四十八歲的頎邦科技副總經理巫志弘指出,「科技界經理人壓力來源就是經營管理,只要公司不賺錢,壓力就很大。」


 


另一位半導體材料公司的亞太區業務總監指出,他每週二、四晚上八點半要和總部開視訊會議,檢討業績,「公司要你跳樓,下面也會堆滿股票,但是它drive(達成)業績的方式毫不留情,做不到就走人,人員淘汰率驚人。」


 


在科技產業,尤其無法抗拒的壓力是景氣循環。頎邦是一家驅動IC封裝測試代工公司,非常受液晶景氣循環的影響。巫志弘分析,台灣光電產業的面板使用者,對終端市場的預測不精準,供應鏈合作度低,造成資訊不對稱,經常發生供過於求。


 


台灣經理人缺乏創新思維


 


再者,驅動IC封裝測試在台灣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對客戶來說,選擇其他同業幾乎沒有移轉成本,同業就有五、六家同時跳入這個市場。頎邦是當中領導者,以服務、品質贏得客戶,但與競爭者之間的差距很接近。


 


台大EMBA教授陳家聲分析台灣經理人兩大弱勢,第一、缺乏創新思考的能力,以台灣科技業為例,習慣思維就是大量製造、降低成本,沒有創新的方法。「多數的人選擇的是cheap solutionquick solution,價格競爭成了最快、最有效的選擇。」長久以來,台灣科技業中高階主管的心智模式就是以生產效率見長,非常欠缺創新商業模式的能力。


 


台灣經理人另外一個弱點,是面對不同人種的跨文化管理力極度缺乏。這缺點在台灣企業被迫快速國際化後,更為凸顯。


 


缺乏獨當一面的國際化人才


 


根據二○○六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的資深國際化管理人才質量落後,放在世界級的競爭平台上,容易被淘汰取代。


 


和亞洲四小龍相較,適任資深經理人充足的指標,香港第一名,台灣排到二十六名。資深經理人的國際化經驗,香港第一名、新加坡第五名、台灣排在二十一名。對於外籍高級專業人才的吸引力,香港第一名、新加坡第四名、台灣第三十三名。


 


在金融圈尤其明顯,台灣比起香港或新加坡的金融人才也落後,香港第三、新加坡第十四名,台灣排到第二十九名。


 


四十三歲的陳如中曾經歷任JF證券台灣、香港、上海研究員、研究部主管暨首席代表,中間轉戰日本野村證券台北分部、摩根富林明投信。兩年前,在基金界教母宋文琪的號召之下,加入匯豐中華證券投信擔任總經理一職,因表現突出,今年一月順利接下台灣區負責人。


 


他是少數歷練國際舞台的人才。他想起在JF香港發展時,研究員中只有他一個台灣人。每個人都是頭角崢嶸,深深體會外國人擅長的是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和多元化的角度。


 


兩年來,陳如中從擔任總經理開始,每年十一月飛到倫敦總部報告,全亞洲的CEO同台較量,「那時候就會恨,你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為什麼人家敢promote(誇耀)他的營運績效,我的業績比他好,我卻不敢。」相較印度人、中國人很勇敢行銷自己,台灣人認為老闆就會看到我的績效。「誰管你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HSBC是一個全球村,我們會把自己設限」,陳如中說。台大EMBA教授陳家聲指出,現在台灣的隱憂是許多跨國企業將總部或重心移轉中國大陸,台灣人才大量缺乏在國際性公司歷練的機會。


 


牽一髮動全身


 


外在的嚴苛考驗是,現在的經理人是放在世界平台上競爭,與全球企業脈動息息相關。遠在天邊的國際總部一下決策,台灣馬上切身感受。


 


台灣是Georg Jensen全世界第三大的市場,去年底做出組織調整,台灣、新加坡、香港三個地方只留董事長位置,不設立總經理,組織扁平化之後,減少溝通層次與人事成本。全球董事長向何介舜告知之後,以email的方式向大家公告。「我會難過,但一下子就過了。我換了一個想法,既然這是一個決定,不再繼續合作,我可以做些什麼?」擔任Georg Jensen總經理近十年的何介舜,心裡想的仍是在最後一個月達成業績。離職的原因外傳包括與國外總部的策略不一致,「挫敗會讓一個人成長,這是一個機會成本,我學會要向上管理,」他說。



 


在國際性公司工作,有時CEO因為組織精簡而離職,有時CEO心臟要夠強,因為可能一夕之間公司名稱改變。


 


美國《Fortune》雜誌一月號選出的歐洲年度最佳企業家是荷蘭飛利浦總裁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文章標題是「點亮飛利浦」(Lighting up Philips),他當選的原因是聰明賣掉半導體事業,專注於快速成長的消費性電器、醫療產品與照明產品。柯慈雷去年夏天以十億美元將半導體事業部賣給私募基金,過去六個月的股價成長三○%,達到歷史新高。


 


CEO的聰明決策,馬上讓台灣飛利浦半導體一夕改名為恩智浦(NXP)半導體。這家擁有五十年歷史、亞洲第五大的半導體公司,亞洲第一個據點是從台灣高雄出發,決策影響了大中華區八千名員工。


 


在日式餐廳裡,恩智浦半導體台灣區業務總經理江建勳,看著國外雜誌裡的飛利浦CEO柯慈雷說,「你知道他和台灣關係很深嗎?」當年台灣飛利浦總裁羅益強調任荷蘭總部,由他接任台灣CEO三年,並且經常回台視察。


 


四十三歲的江建勳分析,這個策略是對的,半導體事業和飛利浦擅長的消費型產品差異很大,包括市場景氣波動、現金流量、管理決策、客戶類型大相逕庭。「分割是好的,但是員工希望在一個有名的公司上班,這個品牌必須重新升火,比較辛苦。我說NXP恩智浦,沒有人聽過,飛利浦大家都知道,」他說。


 


江建勳指出,如果他挑選下任的CEO,一定要有國際歷練,才足堪承擔國際企業競爭的大任。


 


企業對高階主管培訓不足


 


去年將近兩百位CEO的異動,除了少數升遷或交班傳承,許多都是因為達不成業績目標下台或換職,除了顯示他們所面對的殺戮戰場,競爭劇烈,也顯示企業對於高階主管的培訓不足。


 


台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觀察十年來學生組成的變化,過去都是企業負責人,現在是以中高階主管為主力,年齡層集中於四十歲到五十幾歲,「過去大老闆是來聽概念,現在經理人是馬上要聽到答案,回去應用。因為他們對於自身所面對的挑戰,感到焦慮。」


 


四十歲的人生正巔峰,在殺戮戰場上難免挫敗。除非主動放棄,永遠都有東山再起、浴火重生的機會。


 


偉大領導人需要千錘百鍊,「從逆境中再度站起來」的精神,正是目前台灣企業渴求的管理人才,因為當下的台灣,需要扭轉時勢的英雄。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中研院長翁啟惠研創 醣晶片1秒驗癌100%



看看這則新聞,醣類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現代的醫學都在拼命研究醣組學,難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回顧報導:聲稱醣組學“Glycomics”即將改變世界的10大創新科技之一;只是多在研究如何治病或者如何檢查出疾病!


 


可是我們想想:如果不生病多好?不必自己痛苦,家人擔心,甚至於拖累家庭經濟!而我們又已知醣類是負責細胞溝通、辨識功能,是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如果免疫系統正常工作,自然不會有什麼疾病產生,所以補充我們現代食物所不足的細胞溝通所需要的8種單醣(我們稱之醣質營養素),應比不幸生病再來討論如何檢查出疾病,如何治療疾病好吧!是不是「預防重於治療!」--康管理師


 



 


中研院長翁啟惠研創 醣晶片1秒驗癌100


更新日期:2007/02/07 04:09 記者: 朱立群/台北報導(中時電子報)


 


薄薄的醣晶片,讓你一秒鐘護一生。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率領美國研究團隊,四年前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張可以檢測出體內癌症存在的「醣晶片」,經過四年的改良,如今可在一秒鐘內驗出多種癌細胞、愛滋病毒與禽流感病毒,準確率高達百分之百。


 


翁啟惠與美國團隊把醣晶片的製作方法投稿國際期刊,已於 一月卅一日 登上《自然》的網路子期刊《自然研究步驟期刊》(Nature Protocols)。


 


只要抽一滴血 癌症現形


 


翁啟惠研究醣類卅餘年,為國際權威。他說,人類百分之八十的細胞上面都有醣類依附,在細胞與細胞之間扮演訊息傳遞的角色,而人類生病的原因不外乎細胞發生病變,因此,歸根究柢,研究醣類,就等於研究致病機制。


 


翁啟惠與美國著名的研究機構史克普斯(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花了四年的時間,合成出六百組會與癌細胞上的蛋白不正常結合(亦即讓蛋白質不正常醣化)的醣類組合,黏在晶片上,做成醣晶片。翁啟惠說,檢驗人員只要在受測者身上抽取一滴血液並均勻覆蓋在晶片上,經比對後的醣晶片立刻就可以顯示受測者罹患何種癌症。例如,如果黏在晶片左上角位置的是造成肝細胞不正常醣化的醣類組合,那麼當滴在晶片上的血液在這個組合上發生陽性反應時,即表示受測者得了肝癌。


 


禽流感立即驗 減少傳染


 


翁啟惠也宣布,醣晶片不但可以檢測癌細胞的存在,還可以驗出受測者是否感染人類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愛滋(HIV)等病毒。翁啟惠說,人類只要感染病毒,身上立刻就會產生抗體,因此,檢驗體內是否存有抗體,成了是否感染病毒的重要參考依據。翁啟惠與他的美國伙伴也合成了會與受到(禽流感、愛滋等)病毒感染的細胞上的蛋白質相結合的醣類組合,黏附在晶片上當作檢驗器。


 



禽流感的威脅籠罩全球,機場跟港口的檢疫工作扮演把關的角色。翁啟惠說,如果能夠採用醣晶片快速篩選出罹患禽流感的病人,並加以隔離,將可大大減低禽流感境外移入



2007年2月4日 星期日

良藥「甜」口



本文發表於科學人雜誌,提供給大家作參考,可讓您多多瞭解醣類在人體生命上的重要性,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翁啟惠 博士更是這方面的專家,而科學家也發現人體的細胞溝通由8種單醣組成,我們稱為『醣質營養素』。


 


良藥「甜」口


Sweet medicines



作者邁德 ( Thomas Maeder )
譯者潘震澤


 



醣類在生物體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組成細胞結構、提供能量的來源,其實也參與了細胞許多重要功能的運作;但是醣類的研究卻遠遠落在基因與蛋白質之後。如今,「醣組學」變得愈來愈熱門,這方面的進展將帶領醫藥的研發進入全新的領域。


 


  如今,人類基因組已然解開,原先環繞在基因組外圍的光環,多數都轉到了蛋白組身上;蛋白組可是依照我們細胞內基因「藍圖」所製造的全套蛋白質。不管怎麼說,蛋白質執行了體內大多數的工作;根據新聞媒體的說法,只要了解蛋白質的行為表現,就能得出各種疾病的治療之道。但是,細胞不只是基因及蛋白質而已,另外還有兩大類的分子:醣質(醣類)及脂質(脂肪),也在體內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學家想要真的了解人體這個機器如何運作,以及曉得怎樣治療身體病痛的話,就不能不考慮這些物質。(或許是如此2003 2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回顧報導:聲稱醣組學“Glycomics”即將改變世界的10大創新科技之一。”---健康管


 



 


  其中尤以醣質(包括單醣與多醣)所參與的工作,範圍之廣最令人驚訝。醣質一度被認為主要是提供能量的分子(葡萄糖及肝醣),以及細胞構造的成分,現在已知它們會與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及脂質結合。那些位於細胞表面的醣質,影響了細胞與細胞的聯繫、免疫系統的功能、各種傳染因子的致病力,以及癌症的發展等。它們也有助於分辨不同的細胞,以及指揮可移動的細胞在體內的流動等其他功能。由於這些醣質分子無所不在,因此對其他細胞以及免疫系統來說,每個細胞就像是裹了一層糖衣一樣。





  在體認到醣質對於健康與疾病的重要性之後,已有愈來愈多學術界及生技產業界的研究人員在加緊努力,想要了解醣質構造與功能的細節,並且將它應用在新的治療工具之上。這些研究先驅也得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200110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通過了為期五年、總經費達3400萬美元的整合計畫,給全世界54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功能性醣組學聯盟」。該聯盟的工作目標,在於整合及加速這個領域的研究,像是發展人工合成糖鏈的資料庫以及醣質構造的資料庫,並開放給所有人使用。根據該聯盟的主持人,加州拉荷雅斯克里普斯研究院的鮑爾森的看法,這筆計畫經費的通過,等於是對這個領域「投下信任的一票」。

 


清除路障


 


  從該聯盟的命名出現「功能性醣組學」的字樣,可以看出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要在大肆宣傳的基因組學與蛋白組學的努力之外,解開醣質的功能,並開啟應用生物學裡新的寬闊領域。1988年,英國牛津大學的綴克創造出了「醣生物學」(glycobiology)這個字,「醣組學」(glycomics)就是由該詞轉化而來。在那之前,碳水化合物的研究都稱為「寡醣科學」(science of oligosaccharides),這個名詞讓外行的採訪記者、甚至有些科學家自己都唸不大出來。在化學裡,「醣」(glyco)這個字首,指的就是甜味或是糖。





  行外人會對醣質研究者丟出的名詞感到害怕,不難讓人理解。像葡萄糖及蔗糖(食用糖)這種由幾個碳、氧及氫原子組成的簡單醣質,根據其組成的單醣數可分為單醣、雙醣等;寡醣通常指的是更長鏈的醣質,而真正的大分子則稱為多醣。由醣質及蛋白質或脂質組成的分子,則稱為醣聚物,或是直接命名為醣蛋白或醣脂質。這些還只是醣質的入門課而已。



  以往科學家並非因為對醣質不感興趣,而予以忽視,他們只是受限於少了現成有效的工具,來解開醣質複雜構造並進行合成罷了。因此,也就未能有足夠數量的醣質來進行研究或當成藥物使用



  這些問題主要出自醣質結構上的變化多端。組成DNA的四種核苷酸及組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通常像珠鏈一樣以線形方式連結,形成的化學鍵也都相同。反之,哺乳類動物體內常見的10種左右簡單醣質(確實數目未有公論),可以在不同的接點彼此結合,而形成複雜的分叉構造。還有,兩個相接的單位不一定都以同樣的方向結合:有時接上來的單位相對於另一個來說是朝上,有時又是朝下。組成DNA的四種核苷酸字母,如以四個為一單位,可以形成256種結構;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則可形成16000種;但理論上,體內最簡單的醣質可以形成1500萬種以上的排列組合。雖然不是所有的醣質組合都存在於自然界,但其可能性還是多得令人難以消受。19983Acta Anatomica: Glycoscience的特刊中強調生物體中醣組合的資訊量遠超出DNA代碼。---健康管

 


  定出多醣分子的排列順序以及進行合成,仍然是個挑戰,但科學家已經設計出聰明的法子,讓這樣的工作變得更可行。分子定序技術以及生物資訊學的進展,對於醣組學進展的推動力,甚至還要勝過對基因組學的推動。(生物資訊學是把定序所得的大量資料,利用電腦來找出頭緒的科學。)


 


已經有進步


 


  只要在最根本的層次對醣質有更好的了解及控制,就可以改進現有的醫療方法。肝素(heparin),這個在手術中用來防止凝血塊出現的多醣抗凝血劑,就是個最出名的例子。從1930年代中期起,肝素就已經為人所使用,是全球銷售量最大的藥物之一。然而多數市面販售的產品,是由豬小腸內襯所提煉出的混合物,成分多樣且性質不明,大小在200~250個單醣單位。肝素的效用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副作用,不但隨製造廠商不同而異,同時也隨著不同批次的產品而有所不同,因此必須按批次做實際的檢驗。





  今日的製藥廠商販售的肝素,分子較小、分子量也較低,許多與藥物活性無關的部分都給去除了,副作用也變得較少。但與較大的肝素分子一樣,製造商要製造高純度的產品仍有困難。2000年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薩西斯克哈仁及其同事,應用他們發展出來的工具,解開了肝素整個活性位置(負責該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區域)的序列。這樣的資訊,對於更有效合成小分子量的強效肝素,以及為了特殊應用而修改其藥理性質等努力,已經發揮了影響。



  由重組DNA技術製造出的蛋白質,同樣也會因為對醣質控制力的增強,而增加效用。某些醫療上使用的蛋白質,必須在一定的位置接上特定的糖分子,才能有效運作,但目前的科技不見得都能做到這一點。以用在貧血或洗腎病人身上,刺激紅血球的生成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這種藥物為例,多年來,安進公司(Amgen)將合成出來的紅血球生成素的80%都捨棄了,理由是醣化程度不足,而造成該藥太快就從血中給代謝並排除了。後來該公司找到方法,在紅血球生成素上所接的一般糖分子之外,多加了兩條糖鏈。這種以Aranesp的商品名販售的新一代藥物,要比原來藥物在血中停留的時間更長,因此不需太頻繁的給藥。



  除了改進現有的藥物之外,藥廠研發人員也為了發展許多疾病的全新療法,而研究醣質。這些治療可能包括醣質或醣聚物本身,也可能是由一些可影響醣質與其他分子作用的分子組成,像是影響了控制醣聚物合成與分解的酵素。

 


壓制感染


 


好些研究人員將目標放在傳染病上;在這個領域,醣質藥物已經有過一些突出的成功案例。其中可信的例證之一,是針對b型嗜血性流感桿菌(H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的疫苗。該疫苗已經使得由Hib所引起的致命腦炎,在全球多數地方銷聲匿跡。該疫苗是將Hib上的某個糖分子呈現給體內的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有所準備;只要一有該細菌侵入體內,免疫細胞就能迅速將之殲滅。前代疫苗只帶有Hib上的一條糖鏈,效果不彰;但新一代疫苗是與蛋白質接合後所形成的醣聚物,能非常有效地刺激免疫反應,這種疫苗於1980年代末期就問世了。至於對付其他傳染病的醣聚物疫苗,則正在研發當中;其中包括對抗一種經常侵犯某些住院病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這種細菌引起的感染很難治療。





  各種引起疾病的生物體或病原菌,在與它們所偏好的宿主細胞進行辨識與溝通時,用的都是醣質無論目前使用中、或是還在研發當中的藥物,都用上醣質或擬醣質來阻斷這種接觸。以流行性感冒病毒為例,它先與宿主細胞表面醣蛋白上突起的糖分子(唾液酸)結合,再進入細胞。與糖分子的結合,就等於轉動了開啟細胞大門的鑰匙,可讓病毒長驅直入,在細胞內進行複製。當新合成的病毒要從細胞內破巢而出時,同樣的糖分子也可以將它們抓住;這時病毒要用一種稱為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的酵素將糖分子切斷,好造成脫離。兩種上市的藥品克流感(Tamiflu)及立能煞(Relenza),就是藉由與該酵素的作用位置產生緊密結合,來防止酵素與唾液酸的作用。只要神經胺酸酶遭到了限制,病毒也就難以散布並侵犯其他細胞,也因此可以縮短感冒發作的期間。



  在流行性感冒的例子,基本上治療藥物是與真正的醣質進行競爭,並取得勝利。藥物在爭取到與酵素的接觸後,就抑制了酵素的活性,這種現象稱為「競爭型抑制」。針對製造問題的醣質合成類化合物來進行競爭型抑制,也可以用來對付其他的傳染病。著名的例子有造成胃潰瘍及胃炎的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它利用與胃壁細胞表面的醣質接合,而在體內搶灘。至於可造成致死性下痢流行的志賀痢疾桿菌(Shigella dysenteriae),則是產生一種毒素,能與小腸細胞上的醣質結合。以擬醣質作為誘敵的道具,先與幽門螺桿菌或痢疾桿菌的毒素接合,可防止它們與細胞上的醣質相接;這種做法已在實驗室得到證實,前景可期。(如果我們補充足夠人體所須的細胞溝通所必須的8種單醣-醣質營養素,是不是人體的通信系統正常工作?免疫系統也正常工作?就比較不容易生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健康理師)



  藥物研究人員也在尋求類似的策略,來對付由革蘭氏陰性菌所引起的敗血性休克(經常可造成致命的循環系統罷工)。細菌可分成「革蘭氏陰性」及「革蘭氏陽性」兩大類,根據對特定染劑的反應而定。當細菌死亡(通常是由抗生素所造成),釋放出一種醣脂質「脂質A」進入血液循環,就會引發災難式的發炎,造成休克。把不會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的脂質A類化合物,當成誘敵物注入體內,讓體內免疫系統的細胞接觸不到真正的脂質A,就可能降低或消除休克。研究人員有理由相信,這些類化合物也能限制細菌的增生以及脂質A的生成。



  幾乎所有的傳染病都是由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所造成。但有些腦部的疾病,譬如庫賈氏症(與狂牛症相近),相信是由普恩蛋白(prion,一種摺疊不當的蛋白質)這種傳染因子所造成。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柯林基的研究顯示,令人棘手的普恩蛋白與蛋白質上不當的醣化作用有關,而造成它非常不易受酵素分解。解開這些醣質的確切功能,將可能找出對抗這些神秘傳染病的方法。

 


恢復平衡


 


  以醣質為主的藥物對於一系列非傳染病來說,也扮演了治療的角色,其中包括有過度發炎的情況。在受傷或感染之後,血管的內皮細胞會開始出現大批可與醣質結合的蛋白質,稱為「選擇素」(selectin)。內皮細胞上的選擇素可與血液循環中白血球表面稱為sialyl Lewis x的醣質鬆散結合。在血管壁上跌撞向前行的白血球,就像是滾過魔鬼氈的網球,會因此放慢速度,而往血管壁裡移動,進到受傷的組織,著手控制局面。這樣的反應對維護健康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但變成長期或過度反應之後,就可能引起疾病。目前正在研發干擾sialyl Lewis x與選擇素之間接觸的物質,可能是具有潛力的抗發炎藥物。





  研究人員也在勘察好些與醣質有關的抗癌策略。譬如說。惡性腫瘤細胞表面經常表現出不完整或不正常的醣質;因此,研究人員試著將這些醣質加在治療用的疫苗中,希望誘使免疫系統能辨識並消滅帶有這些醣質的癌細胞



  麻省理工學院薩西斯克哈仁的團隊最近在小鼠身上發現,正常及腫瘤細胞上都存在的硫酸乙醯肝素(heparan sulfate),經不同細胞酵素的分解後,可能促進、也可能限制了癌細胞的生長。這個發現提供了癌症治療的新想法,像是給予能延緩癌細胞生長的醣質片段,或是給予某些物質以促使癌細胞本身製造更多這種有用的醣質片段等。



  癌症的轉移通常是致死的原因;惡性細胞從腫瘤上脫離,穿越結締組織進入血液(或淋巴)循環,到達遠處的組織後,又離開血液,建立新的腫瘤。協助這種旅行的分子之一,是一種能與糖分子結合的蛋白質,稱作「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該蛋白附帶又參與了血管新生,以及幫助癌細胞對抗自殺的指令。此外,似乎還有促進轉移的進一步作用。美國波士頓一家名為「醣基因系統」的生技公司,從柑橘果膠(pectin)衍生出一種醣質,可與乳糖凝集素-3相接,目前已在進行臨床試驗。基本上這種藥物是要告訴癌細胞:「在你轉移的路上,別黏上目標糖分子,別形成新的血管,同時啟動你自己的自殺程式。」



  細胞是藉由一連串的步驟來形成醣聚物;在過程當中,有各種酵素參與糖基的添加或去除。之後,細胞裡的有膜胞器溶小體(lysosome)再將沒有用的醣脂質與醣蛋白給分解。包括高歇氏病(Gauche's disease)及泰賽二氏病(Tay-Sachs disease)在內的一群令人難過的病症,就是溶小體中某個酵素有所缺失,使得醣脂質在體內出現有害的堆積。目前,可以經由提供正常的酵素,來減緩某些這類疾病的症狀,像是高歇氏病;這些酵素事先經過修飾,攜帶可以鎖定特定細胞的醣質。以高歇氏病的治療為例,甘露糖這種分子可以將分解醣脂質的酵素帶到巨噬細胞,這種細胞對該酵素的缺乏特別敏感。



  但酵素治療相當昂貴,而且必須透過靜脈注射,因為酵素是蛋白質,如以口服,會在消化道中遭受分解。還有,酵素也不會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因此未能治療腦中神經細胞所受的傷害。因此,研究人員也試著用其他的方法,像是從一開始就減少醣脂質的生成,以限制醣脂質在患者體內堆積;做法主要是給予能抑制醣脂質合成酵素的小分子物質,例如擬醣質。由英國亞平敦的牛津醣質科學公司所發展出來的口服藥物,在人體試驗中發現可以對抗高歇氏病;目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正在審查其臨床試驗的數據。



  醣組學研究所帶來的進展,甚至使得人體移植器官來源缺乏時,可以拿豬的器官來代替。種間移植(或稱異種移植)的障礙,出在豬的組織上會表現某種人類組織所沒有的醣質。因此,接受移植的個體,其免疫系統就會馬上對帶有該種糖分子的組織發動攻擊。從原理而言,這項障礙可以用好幾種方法來克服,像給予擬醣質作誘敵的道具,或在基因的層次改造豬隻,使其體內酵素不再製造會引起排斥的醣質等。



  要發展以醣質為主的藥物,得面對許多重大的問題,特別是其中用上真正醣質的一些藥物。我們的消化系統一向把醣類視為食物,因此這些醣質藥物必須包裝好以防止消化道的分解,或是改以注射法給予。醣質進到血液之後,仍然可能遭受血中酵素的分解。由於醣質經常與許多位置產生鬆散的結合,以進行作用,而非與少數位置作緊密結合,因此藥的用量必須夠大。不過,這些障礙均非不能克服。隨著我們對醣質在體內扮演的角色有更多的體認,加上將醣質定序及操弄的技術日益增進,將註定開啟全新的醫療領域。

 


中研院士翁啟惠對靈芝多醣的觀點



最近在跟人分享新科技:醣質營養素,組成細胞溝通能力及通信網的8種單醣,以及對人體免疫力及自癒力上的協助等等;大多數的人不是保持懷疑就是不瞭解,國外的相關研究報告已達數十萬篇,可惜中文化不多。


 


剛好新任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接任李遠哲) 翁啟惠 博士倒是這方面的專家,特別整理出醣類科學的相關文章給大家作參考!


 


對醣質營養素方面有任何疑問,煩請與我聯絡!--康管理師


 


下面這篇文張為翁院長在2005年初接受採訪的報導。



 



中研院士翁啟惠對靈芝多醣的觀點

口述/翁啟惠 採訪整理/吳亭瑤 攝影/連震黎


 


這是一個聯絡近兩個月才確認的難得採訪,要翁啟惠院士在奔波於台美兩地之間挪出時間並不容易;身為科學人的謹慎性格,以及對媒體慣有的低調作風,要翁院士同意受訪更不容易。安排在2005年的第一個工作天(13日 )的早上九點,有種新年新氣象的喜悅,為新的一年帶來了美好的開始。


 


【醣,在人體細胞扮演的角色】


 


  與過去科學家大多把「醣」(碳水化合物)視為能量的主要來源,而今,他們發現,「醣」對人體生理運作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這些有特殊功能的醣多半位在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上,是細胞與細胞辨識彼此、互相溝通的媒介。少了醣,即使有蛋白質,細胞之間還是無法傳遞訊息。

  負責防禦人體健康的免疫細胞,彼此之間也是靠這些結合在蛋白質表面的醣來傳達免疫訊息,像是該動員哪些免疫軍隊、發射哪些防衛武器、應該準備哪些抗體……等,所以醣質在免疫系統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此外,各種引起疾病的病原菌(像是細菌、病毒……),當它們在找到有機可趁的宿主細胞時,也是用醣質來與宿主細胞進行對話,如果病原菌表面的醣質能順利接觸宿主細胞表面的醣質,就能長驅直入,進而感染宿主細胞,或者利用它來複製病毒。

  因此,現在科學界已嘗試發展與病原菌競爭宿主細胞表面醣質的藥物或疫苗,希望利用一些無害但又有親和力的「擬醣質」(像醣一樣的東西),先與宿主細胞表面的醣質結合,如此一來病原菌就沒有下手的機會。一些流行感冒疫苗運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還有,腫瘤細胞通常也會在細胞表面出現一些不正常的醣質,於是有些科學家便將腫瘤細胞表面特有的醣質片段,放到抗癌疫苗裡,再注射到人體裡,藉以激發免疫系統對這種醣質產生追殺該種癌細胞的抗體。

  人類細胞不只會與病原菌表面的醣質溝通,也能與靈芝等中草藥裡的活性多醣溝通。這些多醣體也能像病原菌一樣,經由醣質與醣質的接觸,啟動免疫細胞的功能。不過這些來自天然的多醣,卻不像病原菌會傷害正常細胞,以致科學家熱衷於從這些天然多醣發展出有益身體的免疫藥劑。

  解開醣質的功能,就能對抗各種奇怪疾病,這是科學家的理想,也是醣質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原因
〔參考資料:《科學人》中文版第7期,〈良藥「甜」口〉(撰Thomas Maeder)、〈醣科技的前景〉(翁啟惠撰文),20029月〕。


臺灣與美國的教育

                                                                    


這篇文章是就讀國二的小女兒給我的,她說很喜歡裏面所寫的學習方式,心動之下,請她標出她認為文章的重點及閱後心得感想(在文章最後面);看完她的感想之後自己不禁感到慚愧!


 


身為她學校的家長會長,只顧者討論一綱一本或多本的優缺點,也知道現在的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比我們以前辛苦多了,自己就是忘記如何讓小朋友快樂的學習,試想一下我們的孩子學習過程快樂嗎?我們不是常說:快樂與自動自發的學習效果最好!與其學習有這麼大的壓力,還不如不要太注意學業成績,轉注意人格發展與團隊合作精神!IQ是很重要,但是EQ不夠時,未來如何在社會上與人競爭?


 


或許我們也該聽聽國、高中生他們對如何學習的看法?而不只是一群大人們再討論要如何用什麼版本來教育?您的看法呢?


 



 


臺灣與美國的教育


 


當我把12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沒有髮禁,穿便服上學,上午八點半上學,下午不到三點半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


 


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台灣小學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你兒子在台灣學了很多,在九年級以前(國中畢業以前),他的數學和自然科學不用學了!」


 


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自己把兒子帶到
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背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憂心。在台灣,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天天無憂無慮地,這能叫上學嗎?


 


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台灣教育。


 


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台灣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數理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也只能聽天由命。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這叫作業嗎?一看孩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


 


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 祖 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


 


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13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只覺得一個13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我:「麥當勞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


 


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


 


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漢堡、可樂上大作文章。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


 


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


 


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九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


「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


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美國學校 和 老師正式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美國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


 


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和思考


 


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無聊也當成"聖經"去記。


 


不然,怎麼通過聯考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時我在想,台灣教育學生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新的思維。兒子九年級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


 


有一天,我們倆為老虎和獅子覓食習性的差異性爭論起來。


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教育。


 


在兩個美國高中參觀教學,當走過四至五個班級時,才發現只有一個學生戴眼鏡。反之,在台灣要找到沒有近視的高中生還真不容易。


 


為什麼同樣年齡層的青少年,在兩個不同的國度裡,有不同的遭遇?


美國的中學每星期上課五天,每天七節課,下午三點半就可放學回家,為什麼在台灣的中學必須上課到五點半,甚至還要為各種考試而補習到九點半。試想看看,美國的科技研究與經濟發展,會因此而在別的國家之後嗎?



不但沒有,而且美國在科技研究和經濟發展還是現今世界的龍頭,在運動比賽和軍事武力更是世界霸權。


 


我發現,美國的學校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法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美國教育拒絕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來不用考試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


 


在美國,高中和大學是國家為所有想要學習的人而設立的。


沒有台灣所謂的明星高中或國中,完整的社區教育使學生從國小到大學都可以在社區內完成學業,美國是12年國民義務教育,沒有高中聯考和大學聯考,高中課程只有英數是必修科目,其他科目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去選課。


 


中小學的上課時間是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三點半:因為學生可以依興趣選課,所以跟大學生一樣需要跑班上課。學校課本大多是在下課後存放於班上置物櫃,不需要帶回家,沒有台灣學校的小考或隨堂考。


 


另外美國教育的學風極自由開放,學校很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和個人價值,所以美國學校沒有髮禁和繁雜的生活規範,不需要穿制服。校園更不會出現教官和軍人。


 


美國升學制度是全國統一使用申請入學的方式申請大學,學生先參加英數兩科的基本測驗後,到各學校接受教授們的面試,因為英數考試是基本測驗程度並不會太難。所以申請入學時又以面試和資料準備最為重要,面試需要靠日常生活和實際參與的一點一滴來累積經驗,而且面試 時 教授很重視學生在高中所選修的科目和生活實際經驗是否對於學生所申請的科系有所幫助;因為他們沒有像台灣聯考的考試壓力和分數主義,在高中裡可以依自己的興趣去選修科目,讓學生快樂去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又因美國沒有升學補習文化,所以這樣一來,美國高中生可以在課餘時間參與社區活動,孩子對自己的社區有認同感,培養孩子對自己住的環境有負責任的態度。二來是有充分的時間去各個公司或工廠打工實習,累積實際工作經驗,依自己的興趣去培養專業能力和實用的技能,這就是為什麼經過美國高中生活的孩子都比較富有靈活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最主要原因。


 


美國政府為所有想學習的學生設立就讀的學校,也就是所謂公立學校,保護並鼓勵所有想繼續學習的學生的權益。 台灣政府只有為會考試的學生設立就讀的學校,也就是所謂國立學校,忽略並剝奪了考不好的學生繼續學習的權益。


 


終生教育的理想已經在美國教育制度中實現;美國的中學生和小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創造思考能力得以培養大學生的學術研究風氣鼎盛,其文化休閒活動的多樣化,不勝枚舉;社區中的成人教育課程,包羅萬象,成人獲得再度上學的機會。


 


這樣的教育制度與學習方式,豐富其人民的生活,也創造其更幸福的未來。有一次,我問兒子的美 國 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背記一些公式或定理之類的東西呢?」


 


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用到的知識的能力;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和創新的能力。死記硬背,並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們的觀點。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
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優異的學校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我覺得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考試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台灣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


 


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台灣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台灣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台灣的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課後的補習、填鴨式教學


 


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多少代的學生雖然不滿這種制度,卻把它視為一種無法改變的命運。


 


國內的教育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家庭所造成的壓力,始終是社會的夢魘。


台灣的教育相較於西方國家,我們的中小學學生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和考試上。台灣的教育過度於強調紀律,忽略了個人差異與特色,再加上填鴨、控固力式的教育方法,而這些畸形的文化正是西方國家揶揄的對象。這一切的一切是可以改變的!!


 


當今世界各國紛紛加入學習美國教育制度的行列,近年來在東亞尤其是以日本的教育改革最為徹底。


雖然日本在歷史上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但是近年來推動美式教育改革卻是東亞的典範!!


台灣的教育改革腳步,真的應該加倍速度進行了。


當台灣教育仍沉迷於天天考試的固定模式的同時,很多國家早已邁開大力支持教改的步伐,就好像是19世紀,當東方遇上西方後才恍然大悟,並且紛紛開始投入工業改革一樣,現今台灣教改應立即從開發青少年學生創造力和興趣的彈性模式為首要目標,大步前進。


 


台灣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畸形的升學制度讓學生們喘不過氣,因為長期受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使台灣,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國家才會有這種高壓式的聯考制度,使台灣的教育變成訓練學生成為考試機器的畸形教育這是一種儒家"士大夫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曾經有過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當今時代所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面對明天的新世界,台灣今天如果要使教育人性化,符合世界潮流,必須決心秉棄"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腐敗舊思想才能脫離"士大夫文化"的枷鎖,才能使教育改革邁向真正多元化否則一套再如何開放啟迪學生的制度,到最後還是會導向精英式傳統教育的觀念:功利主義。


 


也許有人說,國外的教育就是太過開放,誤入歧途的聰明孩子們也不在少數,例如性行為,吸食大麻或是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但我認為,即使同樣都是30個人為一班的班級,用國外式的教學,縱使最後只教出2個會懂得獨立思考的人類,還是遠勝過用傳統式教學,結果30個人被變成只懂得反射動作的狗!


 


美國的教育顯得開放、自由。


但,師長們總是會丟值得讓我們去深思、去找尋的題目


在我眼裡看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項作業。


不像台灣,總是出了一大堆有的沒的,出的功課總是能跟同學抄來抄去。沒意思!


我不懂,老師出的這項功課有意義嗎 ?


只是叫我們上網抄抄寫寫,整理重點,就這樣


對我來說,沒學習到什麼,學習到的可能只是『抄襲、懶惰』


因為做的功課非常簡單,每天花不到一小時就能做完。


 


而美國的作業卻深深吸引我,只因為它有『深度』


他希望我們去深深的了解這件事,體會這件事情。


試著發揮自己的潛能,學會創作,懂得思考。


他不會像台灣一樣,逼你死背公式和定理,他只會教你在陌生的領域裡,懂得尋求答案,懂得找尋方法,教我們試著去嘗試不同的事物。


 


對我來說,這種學習方法不僅能讓我學習到人生的道理,也學習到對事物一切,那是多麼的喜悅。


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學習,沒有人催你,沒有人煩說成績如何。它給你的只有自由,和快樂的學習 --國中二年級女兒的讀後感想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你吃的藥安全嗎?為什麼藥廠公佈的數據常令人提心吊膽?



 


你吃的藥安全嗎?
-
為什麼藥廠公佈的數據常令人提心吊膽?


Bad Medicine



作者辛哈 ( Gunjan Sinha )
譯者潘震澤


 



  想要讓藥品上市,就等於要玩點花樣;「公眾」組織的盧里如是說。公眾組織是由納德(Ralph Nader,消費者保護運動的祖師爺)所創立的公益團體,總部設於美國華府。可想而知,這個機構的任務就是四處尋找可疑之事;近來,製藥公司倒是提供了不少疑點給像盧里這樣的人。盧里所指控的是:藥廠近來對於研究結果施以相當的管制,他們經常玩弄數據,或者是乾脆把不討好的結果整個藏起來不發表。





  公眾組織最近撻伐的對象是一種治療「大腸激躁症」的藥物。三年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羅腸欣」(Lotronex)上市,那是第一個針對大腸激躁症的藥物。根據發表在《刺絡針》期刊的臨床試驗報告,服用羅腸欣的婦女當中,41%的病情有所改善;只不過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也有29%的人出現同樣的效果。



  盧里很堅持這樣的數據「極為誤導人心」。例如其中有個插圖,橫軸是時間,縱軸是變化的百分比。先不說別的,以百分比而非實際數字作圖,就可使得藥物的效用看起來更顯著;再者,該圖省略了服藥第一個月內的數據,在這段期間內,藥物和安慰劑的效果幾乎完全相同。公眾組織用實際數值將這些資料重新作圖,以投書方式刊登在《刺絡針》上,他們宣稱,這樣一來就更容易看出羅腸欣的效果實在「有限」。



  領導該項臨床研究的卡米賴里任職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市的梅約醫院,他說:「我不了解這項指責的道理何在。我們所採用的表達方式,是由同行互審的科學期刊所接受的標準做法。其中的數據清楚顯示,使用該藥物二到三個月的效果,比安慰劑要好。」



  不過許多觀察家認為,藥廠的確是做得過頭了些。紐約市「無白吃午餐」組織的創始人古德曼堅稱:「科學文獻裡不應該發生這種事。」該組織專注於藥廠行銷花招的監控。他問道:「醫生應該要能夠判斷某個藥物是否適合使用;但是如果藥廠隱藏了重要的資訊,那他們要怎麼判斷呢?」古德曼指的是另一種藥廠常見的做法:隱瞞數據。



  目前有關Cox-2抑制劑的爭議,可用來說明這一點。Cox-2抑制劑號稱是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像是布洛芬、普拿疼之類)的安全替代品,其中產品之一Celebrex,於2001年已經有30億美元的可觀銷售值。但去年《華盛頓郵報》揭開其中內幕,Celebrex的製造廠商法瑪西亞僅發表了六個月的試驗結果,而再接下來六個月的數據則顯示,服用者出現胃潰瘍併發症的比率,與服用舊藥的人並無不同。這項訊息之所以會公諸於世,是由於該篇論文的審查人正好是FDA審查該藥的小組成員之一。法瑪西亞則說,後六個月的數據有太多瑕疵,因此沒有納入。



  甚至還有謠言,說FDA也曉得藥廠的這種做法,同時FDA也越來越站在藥廠這一邊。「羅腸欣」的故事更激發出這樣的指控,該藥於20002月上市之後,FDA任命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史托里來審查該藥物副作用的數據資料。史托里注意到一項讓他不安的趨勢:日復一日,他都會看到有病人可能因為服用羅腸欣而住院的報告。史托里指出︰「這個藥所對付的毛病是根本不用住院的,它不會讓你的結腸穿孔,也不會威脅性命。」



  在出現49個缺血性結腸炎病例及3人死亡後,羅腸欣的製造廠商葛蘭素史克於200011月將該藥從市場上撤除。幾個月後,多少是由於大腸激躁症遊說團體的請求,該公司又向FDA陳情,希望重新讓羅腸欣上市。此舉讓史托里相當震驚,因為他認為該藥的危害遠大於其貧乏的效用,只不過他的發言遭到消音。史托里抱怨說:「FDA的辦事人員接到指令,不准同我討論這個個案。」過去30年來,史托里一直是FDA的顧問。史托里說還有些人也反對該藥,但遭到恫嚇。目前史托里也為公眾組織效力。



  對於FDA與製藥工業的關係越來越好,有些科學家認為,部份原因是1992年通過的「處方藥使用費法案」。該法案要求,製藥公司對每一個核准通過的藥物都要付出50萬美元給FDA,這項金額負擔了FDA將近一半的藥物審查花費。



  史托里抱怨說:「我真不敢相信,在看了這些不確定的數據,以及藥廠試圖隱瞞的舉動之後,FDA居然還會讓步。FDA對於自身工作人員的信任,似乎還比不過對藥廠的人。」目前羅腸欣已重新上市,但只有經過授 權的 醫師才能開立處方,病人也必須簽立同意書,表示他們完全清楚其潛在危險。在此我們只能期望,那確實是病人值得冒的風險。 (本文出自SA 200202 (有一句老話,大家應該還記得吧!『逢藥必毒』,最重要的是如何不要生病,而不是生病後該用什麼藥,用藥又要煩惱有無副作用?以大腸激譟症為例,為什麼不去探討怎麼樣會有大腸激譟症,如何避免?如何恢復腸道正常功能?不是更好嗎?相關資訊您或許可考防癌長鏈124志工服務團BLog 觀念轉個彎,生命無限寬,健康人生百分百 中的文章分類:腸內環保   --健康管理師)

 



沒有消息就是壞消息


  執行藥物研究的學術界研究人員,可能不見得曉得數據遭到篡改的情事。最近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調查了美國108家醫學院,發現工業界與學術單位所簽訂的合約中,只有1%要求在多個研究中心共同參與的研究中,每位研究員都能夠接觸到所有的數據。此外,擔保所有結果都能發表的合約更是少於1%,因此得以確保許多負面的結果不會發表。


 



轉載自「科學人雜誌」